2024年安息日学课第三季 马可福音
第7课 教导门徒(上)8月10日~16日
8月12日星期一 作门徒的代价
阅读可8:31-38。关于跟随基督的代价,耶稣在这段经文里教导了什么?
门徒们与耶稣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捩点,他们现在知道祂是弥赛亚了。而〈马可福音〉的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(可1:1),因此有时比迟钝的门徒们更占优势。
当耶稣第一次呼召门徒时,祂说祂要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(可1:17)。在谈论中没有提到任何麻烦的事。但现在他们真正知道祂是谁,耶稣就向他们揭示了祂使命的目标─祂必须受很多苦,遭人拒绝、被杀害,然后第三天复活。
这是令人震惊的消息。彼得刚刚承认耶稣是弥赛亚,这时便把祂拉到一旁并责备祂不该说这样的话。这些都是透过间接方式描述的,但现在福音书作者却对耶稣说的话作直接叙述,彼得听到这些一定会感到刺耳。耶稣称彼得为撒但,并告诉他退到后边去,因为这种想法并不符合上帝的旨意。
"彼得的话,在耶稣面临的大试炼中,并不足以使祂得到帮助和安慰。
这些话并不符合上帝对于失丧世界所有恩典的旨意,也不符合耶稣用自己的榜样发挥自我牺牲的教训。"《历代愿望》,原文第415页。
耶稣的跟随者被要求拥有与祂相同的目标─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。钉十字架是罗马人最残忍、屈辱、且令人胆寒的处决方法。每个人都对十字架避之唯恐不及。那么,为何有人愿意拿起十字架作为他们对耶稣忠诚的象征呢?
耶稣不仅解释了作门徒的代价,也解释了它的巨大价值。基督教信仰的吊诡之处就在于,失去生命正是得着生命的方法。相较之下,获得全世界却失去永生是荒谬的。正如传教士吉姆.埃利奥特(Jim Elliott)在1949年10月28日的日志中动人地指出:"一个人舍弃自己无法保留的,继而以此来换取自己不能失去的,绝非愚昧之举。"
"爱惜自己生命的,就失丧生命;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,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。"(约12:25)。你如何真实地经历这些话?